SEL如何帮助孩子?


长期以来,社会普遍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。

的确,孩子的品格养成与学习能力往往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。然而,现实生活中,父母并非总能在理想状态下履行这一角色。

面对压力、困境或资源不足时,SEL便成为帮助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重要途径。

SEL 如何帮助父母更快乐、更称职

SEL 并不仅仅是为孩子而设,它同样为父母带来益处。通过学习与实践 SEL 的核心能力,父母能够:

照顾自己:学习觉察与接纳情绪,避免过度自责与压抑。

纾解压力:运用情绪调节与压力管理的方法,减少负面情绪对家庭氛围的影响。

提升亲职效能:掌握自我管理与沟通技巧,营造更温暖的育儿环境。

获得快乐:在理解孩子需求的过程中,减少无力感,增加育儿的满足感与幸福感。

这些改变使父母不仅更称职,也能在繁忙与挑战中保持身心健康,成为孩子的积极榜样。

亲子互动的双向性:从最初的反思到实证证据

早在 1968 年,心理学家 Robert Q. Bell 就敏锐地指出,传统“父母单向影响孩子”的社会化模式过于片面。他在综述研究时提出,孩子的气质、反应与行为同样会反过来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。

随后,心理学家Urie Bronfenbrenner 在其生态系统理论中进一步拓展了这一观点,强调亲子关系嵌套在多层次的环境中,而双向互动是微系统(如家庭)中核心的特征之一。孩子与父母并非单向被动与主动的关系,而是相互塑造、共同发展的过程。

近年的实证研究则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坚实的证据:

心理学者Kiff、Lengua 与 Zalewski,以及一项针对华人儿童的综述研究显示,幼儿的气质特质(如挫折感、恐惧、自我控制力)不仅影响父母的情绪与管教方式,同时也受父母教养反作用,形成持续的互动循环。

心理学者Branje进一步指出,在青春期,亲子冲突并非纯粹的负面现象,而是一种双向的协商机制。关键在于父母与孩子是否能灵活地在正向与负向情绪间切换,从而重新调整关系、适应孩子发展的需要。

这些研究共同表明:亲子互动不是单向的影响链,而是一个充满回馈、动态发展的双向过程。

当父母力有未逮,SEL 成为孩子的支持系统

并不是每位父母都能在理想条件下承担完整的养育责任。有些父母因疾病或心理健康困扰而力不从心;有些因长期异地工作、生活压力或时间不足而缺乏陪伴;甚至有些父母因情绪管理不当而无意间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。

正因如此,系统化的 SEL 课程就显得格外重要。它为孩子提供了独立成长的机会,使他们能够:

学会冷静面对冲突。

建立自我调节与自律能力。

适当表达情绪与需求,改善与父母的沟通方式。

换句话说,孩子不再完全依赖父母的功能,而是透过 SEL 自主地培养心理韧性与健康的关系模式。

案例分享:关系修复的契机

有一位中学生,长期与父亲关系紧张,常因争执而发生冲突。他甚至因无法纾解情绪,在学校出现自残行为。老师虽然通知父母并邀请他们参加亲子教育讲座,但父母因工作繁忙未能参与。

在接受一段时间的 SEL 学习后,这位学生逐渐发生转变:他不再自残,能够保持冷静。当父亲责骂时,他选择不顶嘴,而是在事后用平和的方式表达感受。随着孩子沟通方式的改变,父亲的态度也逐渐缓和。

最终,父子关系得以改善,孩子更自律,学习表现也有所提升。正如Branje所指出的,冲突本身可以成为亲子关系的转折点,而 SEL 提供了灵活应对情绪的工具,使这种转折点走向好的结果。

SEL,父母、孩子与教师的共同支点

Bronfenbrenner 强调,亲子与师生关系都存在双向影响:父母塑造孩子,孩子的气质与反应也会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;学生的情绪与行为同样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与教学效能。

在这样的互动中,SEL 成为“双向减压”的关键。它帮助父母与教师提升自我觉察与情绪管理,也让孩子和学生学会冷静、表达与合作。这样,关系不再是单向度的负担,而是双向互动、共同成长的历程。

亲子与师生双向影响的文献:

Branje, S. (2018). Development of parent–adolescent relationships: Conflict interactions as a mechanism of change.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, 12(3), 171–176. https://doi.org/10.1111/cdep.12278

Bronfenbrenner, U. (1979).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: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.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.

Bronfenbrenner, U. (1990). Discovering what families do. In D. Blankenhorn, S. Bayme, & J. B. Elshtain (Eds.), Rebuilding the nest: A new commitment to the American family (pp. 27–38). Family Service America.

Kiff, C. J., Lengua, L. J., & Zalewski, M. (2011). Nature and nurturing: Parenting in the context of child temperament.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, 14(3), 251–301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0567-011-0093-4

Lee, E. H., Zhou, Q., Eisenberg, N., & Wang, Y. (2013). Bidirec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emperament and parenting styles in Chinese children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, 37(1), 57–67. https://doi.org/10.1177/0165025412460795

Yang, X., Zhao, H., Zhou, J., & Gong, X. (2023). Longitudinal Relations Among Parent–Child Relationships, Positivity, and Teacher–Student Relationships in Chinese Children. School Psychology, 39(2), 201-212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spq0000552